夜
小
中
大
繼承制度很重要,可以決定很多事情。因為能不能繼承能量,決定了大家的思維方式。
甚至是在宗教里,繼承制度也充滿了爾虞我詐。佛教里關於繼承的公案就很多,最著名的莫過於六祖慧能大師繼承了衣缽,最後為了躲避追殺,躲避了十年才敢出來傳教。
對貴族來說,誰拿到資源是生死攸關。而穩定的繼承制度,也是貴族拼命爭取的優勢。
在西歐,國王也想搞嫡長子繼承制度,但沒搞成,貴族不同意,庶子也不同意。而坊間傳說,羅德柴爾德家族則是長子繼承制度,通常是長子繼承所有財產,然後把庶子丟到國外自己開銀行。
長子繼承一切財產,成為大宗,然後庶子自己出去開闢小宗。在開拓時期,長子繼承一切,庶子出去打拼確實合適。
但等到沒有更多土地,長子所代表的大宗就成為了小宗的眼中釘。這個時候長子再繼承一切,小宗就沒什麼營生了,於是以下克上成為了主流。
不可否認,長子繼承真的適合擴張,小宗被趕出去自謀生路,只要有空間,他們自然會瘋狂地發展。所以周朝最熱鬧的時候有140多個諸侯國,裏面又有很多家族,大宗、小宗錯綜複雜。
但最後還是走向了推恩令,因為土地上的擴張已經結束了,沒有更多的土地了。如果不提出新的繼承制度,動亂不會停止。最終推恩令出現了,但問題也來了,推恩令之後家族總不能散了,總不能一代親兩代表三代就拉倒,貴族需要新的凝聚力。
於是察舉制也被廣泛接受,只要貴族掌握官職,就還有凝聚的方法。而且職位繼承打破了血統的界限,貴族之間還能通過聯姻,確保官職只在幾個大家族之間流傳,形成上三品的豪門。
總之繼承制度的改變,也會改變掌握資源之人的思維。簡單來說就是已經掌握資源的人應該如何維持自己的地位,同時又能確保自己的安全。
這就好像玄幻,一個家族底蘊雄厚,人才濟濟,主角怎麼才能幹掉他們?一般來說家族會葫蘆娃救爺爺,殺了孫子來兒子,殺了兒子來爺爺,最後主角將他們逐一幹掉,而這個過程中主角是奇遇連連,不斷獲得新的力量。
是,那麼現實如何?小宗如何才能正面打敗大宗?也需要奇遇,比如小宗的土地上發現了鐵礦,迅速致富,實力上超越了大宗。如果沒有奇遇呢?那就只能以下克上,用不光彩的手段了。
而且就算有奇遇,成為了大宗的小宗又該如何面對沒有奇遇的小宗?大宗是不可能主動交出自己的資源,這和自殺一樣,所以不自殺只能被他殺。
於是推恩令和察舉制並行,最終解決了大宗的問題。大宗把資源分了,但還有辦法繼續維持自己的地位,那就是自己要做個孝子賢孫,掌控官職,地位就可以穩定。
而小宗拿到了家產,同時他們也可以努力做個孝子,也一樣有機會得到推舉。
大家都滿意,皇帝得到人才,大宗得到了保障,小宗得到了生存的資源,三贏。
而且官職這種虛的東西,可以突破財產的限制,能團結更多人。以前是有多少財產就養多少門客,但現在可以突破上限,讓有財產的小宗主動靠攏過來。
繼承財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繼承官職才是最重要的,他們不再是血統貴族,而是門閥。於是有了九品中正制,但這種隔絕也沒用。在南北朝,寒門的劍也未嘗不利。
於是就到了科舉時代,沒辦法繼承了,只能考試。不過因為知識壟斷,加上科舉也需要推舉,所以大部分官職還是掌握在豪門手裏,而這個時候還有很多富商,卻沒辦法參加科舉。
但繼承職位的壟斷已經開始衰敗。
最終到了宋朝門閥的壟斷結束,官職不再由門閥繼承壟斷,寒門也有爭取的機會,於是貴族和寒門合流成士大夫。但這個時候百姓的衝擊又開始了,商人有錢也想要科舉,手工業者能賺錢也想要科舉。
當然這也免不了戰爭的洗禮
繼承制度就是一種壟斷,父輩的資源只能給嫡長子,別人不能染指。不過隨着發展,可以繼承的東西從實際的土地慢慢地虛化,從土地變成了官職,從官職變成了一種學習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