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擾他們的邊境,他們備受魯國的欺負,已經快要滅亡了,並以此為藉口不向晉國繳納貢賦。晉昭公沒有進行深入調查就相信了二位君主的話,並且非常同情他們的處境,將責任全部推給了魯國。
邾國、莒國國君退下之後,晉昭公大為光火,表示不想再見到魯國的國君,便派叔向到魯國去,威脅魯昭公道:「我們晉國有四千輛戰車,我們也可以支持你們國內反對君主的人起來造反,同樣可以聯合仇恨你們的邾國、莒國對魯國發起攻擊,我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魯昭公一聽,馬上向晉國表示了臣服,聽從晉昭公的任何調遣。
經過幾天的思考,魯昭公深感自己冤枉,其實魯國根本就沒有侵犯邾國、莒國兩國的邊境,晉國聽信他們的一面之詞,為這兩個彈丸小國打抱不平,而把魯國推到了不仁不義的境地,並且抓了魯國的大臣季孫意如,實在難以讓人接受。為了修繕與晉國的關係,魯昭公親自去拜見晉昭公,可是到了黃河沿岸的時候,被晉國的守衛所阻。
無奈之下,魯昭公只好派人前去覲見。使者見到晉昭公,說晉國與魯國一向是友好往來,晉國不應該聽信幾個蕞爾小邦而與魯國這個兄弟國家鬧翻。魯國又不是沒有繳納貢賦,晉國怎麼能聽信小人讒言呢?魯國也是有些影響的諸侯國,如果因此倒向齊國或者楚國,這對晉國又有什麼好處呢?
晉昭公一聽,覺得也有道理,自己先前的決定太過武斷。可是晉國已經當着其他國家的面將魯國放在了對立的位置,如果只是暗中和魯國修好,對魯國來說面子上不公平。魯國要求將季孫意如釋放,並且在盟會上為季孫意如「正名」,可是這樣做豈不是讓晉國很難堪?晉昭公為這個外交難題頭疼不已。晉國臣子叔向這時候讓弟弟叔魚私下了結這件事情。
叔魚曾經到魯國避過難,與魯國君臣關係都非常好。叔魚向季孫意如說,如果讓你走你不走,那麼你可能就回不到魯國,而是安置到其他地方,具體是哪裏誰也不知道,也許是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也許是一個天寒地凍的地方,所以說「識時務者為俊傑」,還是趕緊走吧。
聽叔魚這麼一說,季孫意如也非常擔憂,便趕緊自己走了。魯國也只能忍氣吞聲忍受着晉國的侮辱。
自上古以來,戎狄等少數民族就一直生活在中原的周邊地區,與華夏族互有戰和,尤其北方的狄族是困擾北方各諸侯國多年的對手。狄族主要活動在今天陝西、山西、河北一帶,在春秋初期,勢力非常強大,經常侵襲中原地區的鄭、燕、齊等國,邢國與衛國的國都甚至被戎狄攻破。狄人主要分為白狄、赤狄與長狄三支,都散居在中原各國周邊。白狄主要活動在今陝北及山西介休一帶,是晉國的主要敵人之一。
《左傳》中,對白狄伐晉進行了多次記載:魯僖公八年(公元前652年),「狄伐晉,晉里克帥師敗狄於採桑(今山西鄉寧西)」、「夏,狄伐晉,報採桑之役也」;魯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秋,戎侵晉,取孤廚(今山西臨汾西北),涉汾,及昆都(今山西臨汾境內),因晉敗也」;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狄伐晉,及箕(今山西省隰縣)」,同年八月,晉軍「敗狄於箕,郤缺獲白狄子」。
由此可見,白狄力量曾一度相當強大,屢次進攻晉國,但隨着魯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白狄君長被晉國所抓,白狄的一支便就此衰落。此後,陝西的這支白狄受到秦晉兩個大國的夾擊,因此時而服從於秦,時而服從於晉。魯宣公八年(公元前601年),狄人聯合晉國一起進攻秦國,而到魯成公九年(公元前582年),狄人又轉而與秦國一起攻伐晉國了。
在魯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至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晉國還與活動在今天山西長治地區的赤狄發生衝突。此一時期,赤狄的勢力也相當強大。魯宣公六年(公元前603年),赤狄侵晉,圍困了經過的懷與邢丘。隨後,晉國又對赤狄採取了驕縱和孤立的策略,使其氣焰有所收斂。魯成公三年(公元前588年),晉國終於將赤狄一部消滅,隨後又陸續消滅赤狄各部,最終解除了赤狄的侵擾。
到了春秋的晚期,晉國公室的力量逐漸衰弱,卿大夫的專權進一步發展,致使晉國的內部爭鬥頻繁,已無暇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