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齊國在管仲主持下的政治軍事改革雖然轟轟烈烈,但對於任何改革措施來講,首先要有充足的財政支持做保障,齊桓公並非不懂這個道理,他曾經擔心地向管仲詢問財貨從何而來。而管仲對此早已胸有成竹,因為他早就針對齊國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設計了一套經濟改革的方案。
齊國位於今天的膠東半島一帶,此地丘林眾多,又有漫長的海岸線,雖然在農業方面的發展潛力要稍遜中原一籌,不過卻坐擁漁鹽之利,更有不少礦產資源可以開發;此外,四通八達的水陸兩路交通也便於貨物的運送流轉。正如《尚書·禹貢》中對膠東半島的描述:
「嵎夷既略,濰、淄其道。厥土白墳,海濱廣斥。厥田惟上下,厥賦中上。厥貢鹽絺,海物惟錯。岱畎絲、枲、鉛、松、怪石。萊夷作牧。厥篚檿絲。浮於汶,達於濟。」
這一段略顯古奧的文字,說的正是齊國的地理環境和特徵。海漁業十分發達,為了最大程度地利用這些優勢,管仲確立了優先發展手工業的國策——單單把商賈吸引到齊國來還不夠,還需要讓他們看到此地有利可圖。
首先,將採礦業和製鹽業收歸國有,「銷山為錢,煮海為鹽」,開礦冶鐵、曬海煮鹽可以允許私人開採,但必須由官府專賣,不准私人販賣。這樣一來,原本掌握在貴族甚至商人手中的鹽鐵貿易被牢牢地把握在了國家手中,從根本上控制了齊國的經濟命脈,通過壟斷,獲得了高額的利潤。其次,大力推銷齊國的土特產品,「通齊國之漁鹽於東萊」,「皮幣玩好,使民鬻於四方」,同時給予來自四面八方的行商坐賈以減免稅收的便利。正所謂「天下熙熙,皆為利來」,面對如此優惠的政策和豐富的產品市場,商賈們自然聞風而動,很快就擠滿了臨淄城,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盛景。
為了將大量的商人吸引到齊國,管仲還想出了一條堪稱空前的妙計。管仲為相後不長時間,臨淄的國人驚訝地發現,在臨淄城最繁華的街道兩側蓋起了大片的房屋,每到晚上,就有無數打扮得花枝招展的美女逡巡其中,她們或倚門賣笑,或淺吟低唱,整條街上燈紅酒綠,幾乎徹夜不眠,把個臨淄城裝點得熱鬧非凡。所以說臨淄城夜市十分繁榮。
孔夫子當時還沒出世,因此也沒有什麼滿臉嚴肅的道學家出來跳腳大罵傷風敗俗。齊國國人在驚訝之餘,也只是覺得偶爾有些吵鬧而已。不過有見識的人很快就發現,自從這些被稱為「女閭」的官營風月場所開張後,臨淄城內忽然多了不少慕名而來的外地人,簡直達到了摩肩接踵、揮汗成雨的地步,而齊國的金庫,也日漸充盈了起來。國家富強了起來。
管仲不愧是一個思維開闊的改革家,他居然能夠想到通過開設風月場所來增加財政收入的妙計。根據清代學者褚人獲所着筆記《堅瓠續集》的記載:「管子治齊,置女閭七百,征其夜合之資,以充國用,此即教坊花粉錢之始也。」管仲堪稱是這一古老行業的創始人,後世的瓦舍勾欄之中,多有供奉管仲神像者,管仲也就逐漸演變為青樓妓館的行業保護神了。
其實對於管仲而言,開設風月場所的目的並不僅僅是為了廣開財源,更重要的是,這可以招徠大量的外地人,有了人員的流動,就有了經濟上的交流。也更有利於齊國經濟的發展。曾經做過商人的管仲非常重視商業的發展,他在臨淄開辦了七處市場,吸引了各地的商人,又用風月場所讓他們流連忘返。
為了應付商品經濟日益繁榮的局面,管仲還下令鑄造錢幣。根據經濟學理論,貴金屬貨幣在出現之前,曾經有過一個以物易物的交換時期,隨後則會出現一種一般等價物可以通吃所有的交換行為。在齊國,由於大多數國人都與海洋打交道,織網捕魚,煮海曬鹽,因此對小刀的需求頗為廣泛,因此曾經一度以刀作為一般等價物。管仲所鑄造的錢幣也模仿了刀的形狀,這就是直到今天還能看到的刀幣。後來這種刀幣的形制也被燕趙等地採用,由此可以看出齊國繁榮的商業對其他國家的影響。
當然,發展商業固然重要,但在兩千多年前,它並不能夠完全支撐一個國家的經濟。民以食為天,農業生產才是前現代社會經濟的重中之重,只有發展雄厚的農業基礎,讓老百姓有飯吃,國家才能穩定。隨着鐵製農具的使用,井田制已經嚴重地阻礙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