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武帝窮其一生的努力,將匈奴人打怕了,卻並沒有將它打死。而只要有一口氣在,匈奴人便如原上草一般,「春風吹又生」,所以很快地,恢復力量的他們再次向着南方的漢朝捲土重來。
公元前101年,匈奴新單于即位,希望與大漢王朝重歸於好,並富有誠意地把過去拘留的中國使節,一併遣回長安。漢王朝接受其誠意,於是第二年,漢匈之間就恢復邦交,大漢派遣正使蘇武、副使張勝赴匈奴汗國報聘,以此獲取兩國之間的長期友好。
然而,歷史上總會有一些棋子,會在關鍵時刻,影響到全局的虧贏勝敗,這個棋子就是張勝。張勝在到達匈奴帝國之後,與一起投降匈奴的漢人合謀,密謀乘匈奴單于外出打獵之機,殺掉匈奴的智囊衛律,然後劫持單于的母親,逃回大漢,立下不世奇功。雖然從個人角度出發,此計劃並不光彩,然而出於漢匈之間的利益,則顯示出了張勝為國的勇略。可惜,後來的一系列變故,張勝的如意算盤完全落空了。他完全低估了匈奴單于的警惕,在他到達匈奴之後,單于就對漢朝使者有所防範,所以他的所謂密謀,不久就被單于知曉了。結果單于大怒。一場流血殺戮下來,張勝見取勝無望,竟然恬不知恥地投降了匈奴,可見他雖然有報國之心,但其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功名利祿。
蘇武對此毫不知情,卻由於張勝的擅作主張而遭受魚池之殃,在匈奴的威逼利誘之下,蘇武毫不為其所動,堅決拒絕投降。匈奴一來敬佩蘇武這樣一個有骨氣的人,二來,則是不想和漢朝徹底地翻臉,所以沒有殺害他,而是把他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貝加爾湖)。當時的漢朝居中央,以天朝上國自居,認為四周乃是蠻夷之地,漢使遭受如此奇恥大辱,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兩國重新以兵戎相見。
而蘇武在這期間,一直在貝加爾湖之畔以牧羊維持生計,前後長達二十年之久。沒有親人、朋友的支持和慰藉,有的只是冰天雪地的空曠無聲,匈奴也曾數次遣人前來勸降,但他始終拒絕投降。匈奴宣稱他早已死亡。歷史記載說,當初,蘇武被匈奴放逐到北海邊以後,得不到糧食供應,便挖掘野鼠,吃鼠洞中的草子。而符節上的毛都已經全部脫落,蘇武卻仍然把它緊緊抱在懷中,拿着它牧羊,從不毀棄。到李陵投降匈奴,蘇武已經在北海邊生活了十多年,匈奴知道李陵和蘇武在漢朝之時,都為侍中的官銜,而且也有一定的私交。李陵雖然知道蘇武沒死的消息,敬佩之餘,心生愧疚,不好意思去見他。後來單于大擺宴席,將蘇武和李陵都請到一起,無奈,李陵只能勸降蘇武,蘇武一片赤誠之心,忠肝義膽、天地可鑑,李陵的勸解、匈奴單于的威逼利誘,自然難以起到一點作用。
及至武帝駕崩,李陵將消息告訴蘇武,蘇武一連數月,每天早晚面對南方號啕痛哭,甚至吐血。雖然他知曉,自己的兩個兄弟,先前已都因罪自殺;自己的母親也在不久之前不幸去世;甚至連自己的夫人也已經改嫁他人,只剩下兩個妹妹、兩個女兒、一個兒子,不知道是否還尚在人世之間。但是,他同時也提醒自己,全靠漢室明達、武帝栽培,自己才得以身居高位,與列侯、將軍並列,且使其兄弟得以親近皇上,因此,一定要肝腦塗地,報答皇上的大恩。即使是斧鉞加身,湯鍋烹煮,也必當無怨無悔,自己為臣,侍奉君王,就如同兒子侍奉父親一般,兒子為父親而死,沒有遺憾。
蘇武的一生,真的就會這樣終結嗎?
草原上的春秋
一朝天子一朝臣,壺衍單于取代舊單于即位,準備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新單于剛剛繼位,不了解漢朝,於是常常害怕漢軍前來襲擊,謀士衛律為單于定計,要求與漢朝和親。其實,早在上任匈奴在世之時,衛律便產生了這個想法,特別是他在勸降蘇武之時,蘇武曾對他言說道:「你身為人臣人子,卻背主背親,在匈奴這裏給人做奴隸。單于對你言聽計從,可是你卻教唆他殺害漢使,蓄意挑起匈、漢戰爭,真是其心可誅。此前,南越王、大宛王、朝鮮王都曾殺害漢使,但他們最後都被討平。如今,匈奴滅族的禍患,怕是要從殺我開始了。」
衛律本是漢人,卻做了漢朝歷代死敵匈奴的謀士,心中不免有所愧疚,如果能夠使漢匈雙方罷兵言和,也算是償還自己的罪惡;同時,衛律也意識到,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