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燕國國小力弱又偏處一隅,無法成為合縱國的軸心。在蘇秦心裏,趙國最適合充任這一角色,所以他離開燕國後遊說的第一個國家是趙國。
受到燕文侯賞識的蘇秦此次入趙與前番大不相同,他坐香車、策寶馬,堂而皇之地來到趙國。蘇秦已經成為燕國的重臣,所以此次入趙得到了趙肅侯的親自接見。
上次被奉陽君阻撓,蘇秦心裏多少還存有芥蒂。此次故地重遊,奉陽君雖然已死,但留在蘇秦心裏的陰影還未完全散去。
於是蘇秦對趙肅侯說道:「您十分賢明,上起卿相臣子下到布衣粗人,無不仰慕您的仁德恩義,渴望聆聽您的教誨。然而,奉陽君卻沒有如此胸懷,他不僅無才無德還妒賢嫉能,阻擋天下賢士拜見您,真是無恥之尤。」
「作為國君,最重要的莫過於讓百姓安居樂業,免除戰禍的威脅。在紛亂的戰國,如果想遠離戰火,邦交非常重要。邦交工作做得好,沒有外患;如果做得不好,國家必然捲入戰禍。」
「天下諸國,數秦、趙、齊、楚最強。如果趙國與齊、秦開戰,趙國百姓就會受苦;如果趙國聯合秦國攻打齊國,趙國百姓還是受苦;如果趙國聯合齊國攻打秦國,受苦的還是百姓。」
分析完戰爭會給趙國帶來的災難後,蘇秦保證,只要趙國聽從他的安排,與諸國廣泛建立邦交關係,一切災禍都能夠消解。各國為了表達對趙國合縱的謝意,燕國一定會貢獻盛產氈裘狗馬的土地,齊國會貢獻盛產魚鹽的海灣,楚國會貢獻盛產橘柚的園林,韓、衛、中山會貢獻土地作為趙國的湯沐地。
戰國時期各國爭戰不斷,無非為了搶佔更多的土地和人口,以此為自己國家牟利,趙肅侯聽蘇秦說得如此動聽,自然會心動,所以兩人一拍即合。
從當時的局勢看,如果趙國依附秦國,以秦國的狡詐一定會利用趙、秦關係,趁機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趙國只與齊國交好,齊國野心不小,一定會利用這種關係削弱楚國和魏國。如果趙國周邊的國家都被削弱了,「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趙國最終必然深受其害。
這時的秦國已經十分強大,魏國不堪一擊,強秦之所以不敢徹底滅亡魏國,因為擔心其他國家藉此發難。如果秦國做事過於蠻橫無理,其他小國被逼急了,就會萬眾一心、死力抗衡,秦國的吞併政策必然會失敗。
趙國國土面積廣闊,物阜民豐,軍隊力量更是強大,秦國對此既忌憚又忌恨。如果趙國不與周邊的魏國和韓國等小國相交建立攻守同盟,秦國一定會趁機侵犯魏國和韓國。一旦魏國和韓國被削弱,秦國接下來的兵鋒所指一定是趙國。
將諸侯國的面積相加起來,秦國的面積還佔不到全部的五分之一。秦國能夠想打誰就打誰,想侵犯誰就侵犯誰,都是因為諸侯國各自為戰,使力量分散的緣故。如果諸侯國參與合縱,集中力量對付秦國,秦國必然會俯首稱臣。
參與合縱則能為君,加入連橫的隊伍就要稱臣,趙肅侯自然不願連橫。
分析完國家大勢,蘇秦又分析個人。他認為凡是主張連橫的人,目的只有一個,即讓諸國割讓土地給秦國,他們可以藉此位居顯貴。蘇秦的意思是,連橫者的真實意圖是為謀取自身利益,他們的行為對國家有百害而無一利。
事情進展到最後,蘇秦乾脆地說道:「趙、韓、魏、齊、楚、燕應該連為一體,建立攻守同盟,榮辱與共,齊心抗擊強秦。」
「如果秦國攻擊楚國,齊、魏就派軍支持楚國,韓國應立刻斷絕秦國的糧道,趙軍則南渡漳河要挾秦軍,燕軍固守常山以北,震懾秦國;如果秦國攻打韓、魏,齊國就可以派軍支援,楚軍能夠切斷秦軍後援,燕軍固守雲中一帶;如果秦國攻打齊國,趙、燕會派兵支援,韓國固守成皋,魏國阻塞秦軍要道,楚軍切斷秦軍後援;如果秦國攻打燕國,則韓、魏派軍支援,趙國固守常山,楚國駐紮武關,齊軍渡過渤海相助;如果秦國攻打趙國,燕國派軍支持,韓國駐紮宜陽,楚國駐紮武關,魏國駐紮河外,齊國渡過清河相助。」
「在合縱的計劃里,合縱國能夠連為一體,就如人的整個身體一樣。如果秦國攻擊任何一國,其他國家就會全力抵抗秦國,作戰時如腦使體,如體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