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管仲之後的一百年的時間裏,齊國又出現了一位可以與之齊名的相臣,他便是晏嬰。晏嬰生在齊國的亂世時期,先後輔佐了齊靈公、莊公、景公三代君主,經歷了崔杼和慶封兩場朝廷的內亂。
春秋中期,戰亂不斷,曾為聯盟盟主的晉國想要向齊國發起攻擊。之前,晉國為了能夠更詳盡地掌握齊國的情勢,派大夫范昭來到齊國都城。齊景公設宴款待范昭,酒過三巡,菜過五味,范昭借着醉意讓齊景公為他敬一杯酒。齊景公命旁邊的侍從將自己所用杯子的酒遞給范昭,范昭接過酒一飲而盡。
這一幕看在晏嬰的眼裏,當范昭喝完酒,晏嬰立馬大聲喊道:「趕快將這個杯子扔了,君臣之間豈能互換杯子,這不合乎禮節,這是對我主極大的不敬!」范昭之所以這麼做確實是為了試探齊國人的反應,沒想到這點陰謀詭計還是讓晏嬰識破了。
范昭回國之後,向晉平公匯報,認為目前還不是攻打齊國的最好時機,齊國有晏嬰這樣聰慧的賢臣,如果貿然出兵,不會有必勝的把握。晉平公權衡再三,覺得范昭說得有道理,便放棄了進攻齊國的打算,這便是「折衝樽俎」的典故。
晏嬰的外交智慧還遠不止這些,一次出訪楚國,晏嬰走進安排的館驛之後,和前來迎接的楚國大臣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楚國下大夫率先向晏嬰發難:「我有一事不明,齊國建國以來兵甲數萬,富甲一方,成為誰都不可小視的大國,但為何只有齊桓公的時候稱霸中原一時,現如今卻不能領導各路諸侯了呢?我覺得以晏相國您的才智,再讓齊國崛起實在是綽綽有餘,可是如今卻反倒和我們楚國結盟,我實在是不理解。」
晏嬰回答說:「識時務者為俊傑,自從周朝天子被架空之後,諸侯各國連年征戰,我齊國之所以能夠稱霸於中原地區,天意為主,人為因素次之。況且晉文公如此雄才大略之人也有過逃亡的經歷;秦穆公在西戎稱雄,國力盛極一時,可惜其後代沒有文韜武略之人,國力也就日漸衰弱。」
「你們楚國,楚莊王之後經常受到吳國和晉國的騷擾,常年被戰爭拖累。難道只有我們齊國積弱不成?今日與你們楚國結盟,只是出於鄰國友好往來的目的,你作為楚國的大臣,怎麼會問出如此沒有水準的問題?」
下大夫啞口無言,上大夫此時又不服氣地質問道:「齊國內亂不斷,許多大臣為君而死,可是您作為堂堂的相國,既不討伐亂臣賊子也不為君王殉國明志,您難道就不覺得愧不可當嗎?」
晏嬰厲聲反駁道:「這些都是小節,成大事者不能拘泥於小節,為君主捨命首先君主得是為國家社稷而死,君主如果是一個昏庸荒淫之人,做大臣的為何要為其而死?在我看來,那些死的人愚蠢之極。我之所以不動聲色,並非因為我貪圖權位,而是留下來迎接新君明主。如果每個人都離開了朝廷,誰來輔佐新君,誰來振興國家?內亂任何國家都發生過,你們楚國難道沒有嗎?」
上大夫無話可說,這時候又有人出來說道:「自古經天緯地之人都是儀表堂堂,可是晏相國你的身材矮小瘦弱,只是一個耍嘴皮子的說客,沒有真本事,這種欺世盜名的事情你不覺得可恥嗎?」
「錘小而重千金,槳長而被水淹,商紂王儀表堂堂卻是亡國 之君。我雖然沒有高於他們的本事,很慚愧職於相位,我也不是和您爭口舌之利,您問我問題,難道讓我閉不作聲嗎?」
晏嬰接二連三的回答都令對方無所適從。晏嬰頭腦靈活,能言善辯,是一名出色的外交家。在朝廷之內,晏嬰則是一位仁臣,他屢次向齊國國君進諫,輔佐君主管理朝政,齊靈公、齊莊公、齊景公都非常信任他,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比為管仲。
晏嬰禮賢下士,愛民如子,他倡導管仲的「欲修改以平時於天下,必須始於愛民」。晏嬰堅持「意莫高於愛民,行莫厚於樂民」。一旦遇到大的災荒,晏嬰就會將自己家的糧食發放給災民,並且建議國君放糧賑災,因此晏嬰深得百姓的愛戴。
在春秋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晏嬰是主和派的代表人物,齊國準備攻打魯國,他勸諫齊景公「請禮魯以息吾怨,遺其執,以明吾德」。齊景公最後接納晏嬰的陳諫,沒有向魯國發兵。
晏嬰是齊國的三朝元老,為人正直,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