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善貸,快來看看,這是山東急遞。」
魏廣德剛邁步走進張居正值房,還沒來得及行禮,就覺得眼前一花,張居正已經衝到他面前,遞過來一份奏疏。
「山東,那裏發生什麼事兒了?」
看張居正慌忙火氣的樣子,魏廣德一邊伸手接過,一邊問道。
「黃河泥沙淤堵,已經影響運河航運,不少漕船因此擱淺。」
張居正直接就把奏疏的主要內容和魏廣德說了一遍,魏廣德立馬也嚇一跳。
大運河的航運,是真的關係重大,不僅影響着京城近百萬百姓的口糧,還有邊關數十萬將士的溫飽,哪能不關心。
於是,馬上低頭就翻看起手中的奏疏,都顧不得找地方坐下。
奏疏是濟寧河道總督衙門送來的,因為他們做的就是掌管河道的工作。
自從元代將隋唐大運河截彎取直,濟寧就逐漸成為了運河重鎮。
尤其是在明清時期,在濟寧出現了一座特殊的衙門——河道總督署,作為管理整條大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它延續了500餘年的歷史。
如此重要的管理機構設在濟寧,與當地特殊的地勢密不可分。
濟寧位於京杭大運河會通河段的中樞地帶,這裏位於山東丘陵,是整條大運河海拔最高的地區,成為大運河一道繞不開的坎兒。
濟寧城北的南旺鎮海拔高度39米,比北部的臨清和南部的沛縣都高出30米,號稱運河的「水脊」。
在元代,因為通水困難,這段河道飽受「栓塞」之苦。
南來北往的船隻經過此地,稍有不慎就會擱淺,天旱的時候,更是「有河無水」。
明代初年,工部尚書宋禮採納了當地農民水利家白英的建議,採取了兩大方略,解決了這一難題。
這第一大方略就是「引汶濟運,借水行舟」。
戴村壩位於南旺樞紐北面的大汶河上,這條河水量相對充沛,海拔也比南旺樞紐高。於是就在這裏修建大壩,攔蓄水流,然後再開挖一條小汶河,將大汶河的水分出一部分引向南旺樞紐。
所以戴村壩又被稱作運河的「心臟」,為大運河海拔最高的段落源源不斷地提供充沛的水源。
此外,宋禮與白英還採取了「挖諸泉、修水櫃」的第二大方略,把周邊的泉水引入小汶河,進一步補充了運河水源。
利用自然湖泊和窪地,在南旺樞紐四周建起了三個大調蓄池,也叫做「水櫃」,汛期蓄水,旱季則給大運河補水。
為了大運河的通暢,明代前中期可謂想了無數辦法,其中最主要就是為運河注水。
「淮安,運河、黃河、淮河三河交匯之地,若黃河發大水,黃河倒灌致使淮河、運河河道淤塞,漕運不暢,這個頑疾始終無法根治。
黃河啊.」
魏廣德不由得放下奏疏,仰頭長嘆一聲。
這些年,黃河、運河的問題,一直都是大明朝廷最緊着的事務,但是不管投入多少財力,總是會不斷復發。
伽運河,本質上就是想要繞開黃河,以保持運河航運的暢通。
但,黃河就在那裏,始終都是繞不開的。
也因為黃河,大運河始終年年受到其影響。
「叔大兄,若要保住漕糧,我們可以選擇放棄運河走海運。
可是,黃河水患,始終都是無解難題。」
魏廣德是沒辦法解決黃河問題,後世也不存在黃河河患,所以沒辦法可以借鑑。
但是運河可以用海路避開黃河,但黃河兩岸的百姓卻不能。
黃河河道淤堵,實際上就意味着未來某個時刻,黃河一旦發大水,就可能危及黃河兩岸田地,及生活在這裏的無數百姓。
這才是張居正、魏廣德最擔心的,至於運河堵塞,其實兩人倒並沒放在心上。
都已經有了備用手段,自然心裏是有底氣的。
今年,已經有漕船直接走長江水道入海,沿海岸線繞過山東直抵天津,把漕糧運到京城。
雖然有一定損失的,但還在可接受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