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大帥,魏閣老派人送信來了。」
馬芳論起年齡才五十多歲,這在後市看其實還不算老邁,但別忘記,只是在大明朝,男子平均年齡不到五十歲的年代。
而且,馬芳長期在北地生活,早年間的奴隸生活和中後期又常年征戰,身體素質本來就不算好,還有一些暗傷存在。
常年在邊鎮的風餐露宿,讓此時的馬芳看上去和後世七十歲小老頭似的,不僅皮膚蒼老,還顯得皺巴巴的。
不過,在這樣的一副軀體下,雙目依舊有神。
在聽到京城來信以後,馬芳瞬間來了精神,從帥椅上站起,直接走下來接過親兵遞送來的書信,隨口問道:「人安排在哪兒?」
「已經派人送到總兵府休息去了。」
那親兵馬上答道。
「嗯。」
馬芳在大同自有總兵府,不過他平時最愛呆的地方還是軍營,他喜歡每天早上看着手下兵卒出操訓練。
是的,凡是能打仗的將領,一直都對士卒的操練十分重視。
而要讓士卒肯操練,願意操練,那最基本的糧餉就得給足。
那些常敗將軍們,之所以會去的連番敗績,說白了就是貪婪,不肯多給軍卒糧餉。
沒糧餉,自然訓練就十分稀疏,若是訓練狠了,又不給糧餉,可不就是逼着人鬧事兒,製造兵變嗎?
當然,現在社會秩序還在,明末的軍頭才是更狠的,糧餉沒有不說,還直接讓手下出去搶掠錢糧,一部分自己得,一部分上交,完全把軍隊當成無本買賣來做。
所以,實際上明末那些稍微有些名氣的,能打的將領,其實也就是比別的同僚稍微有點良心,肯給士卒發點錢糧,就可以成為一代名將。
畢竟,仗是靠士兵打出來的,已經不是武將單挑掠陣的年代了。
在民間的評書、演義之中,古代戰場上最流行的打法不是千軍萬馬一擁而上,而是兩軍將領中馬決戰,以此來決定戰爭勝負,這種打法被稱之為「斗將」。
如果是讀過《三國演義》的人,對於打仗前「斗將」這一現象絕對印象深刻。
因為每逢兩軍交戰之際,總會有一名身披金盔銀甲的將軍,縱馬出征與敵軍將領交手,打上數十個來回,將士們則巋然不動,站在一邊觀看將領單挑。
在他們的口中或者筆下,斗將獲勝的一方,一般都因為主將的單挑獲勝而士氣大振,從而在戰場上獲得碾壓的優勢擊敗對收。
也因為那些精彩的故事,常給人一種感覺,那就是兩軍對壘前必然叫陣,之後一定會上演斗將的戲碼,然後才是兩軍混戰。
只能說《三國演義》害人不淺,特別是這書流傳出國以後。
曾經有個笑話,說的是明朝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侵略朝鮮,遇上了明朝李如松的遼東鐵騎,那時候日軍中有個將領,讀三國演義發了瘋,非常崇拜三國中單挑的武將們,跳出來大喊:「誰和我"一騎打"」,明軍以為他神經病,一頓火槍把他打成了篩子。
兩軍交戰之際,士兵排好陣型,雙方的將領,乘白馬或紅馬,持長槍或大刀,着銀盔或金甲,縱馬出列,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爾等鼠輩,誰敢出陣與吾交鋒」
這時,對方的陣營里,既不用亂箭射他,也不用群起毆他,竟然也是一樣,閃出一員驍將,奔至最危險的第一線,高聲喝道:「汝是何人速速報上名來,吾槍下不死無名之輩」
接着,就是兩個人的單挑,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數十合,一方將領被挑下馬來。
而士兵們也不做任何反撲,就立即拱手認輸,於是,戰爭結束。
充滿了個人英雄主義的浪漫精神,確實非常滿足讀者和聽眾的喜好,很有代入感。
給人的感覺就是,好像只要主將戰勝,則全軍皆勝,只要主將一輸,則全軍皆輸。
整個戰爭的勝負,竟完全取決於兩個主將的武藝高低,士兵們僅僅只起擺設作用,並沒有任何實際價值。
當然,也不是否認歷史上存在過的斗將,正史上所記載的單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戰爭」,最多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