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說起鍋島,那可是日本所有制瓷人心中的聖地,這地方在日本瓷器界中的地位,那就和景德鎮在中國制瓷人心中的地位差不多。
鍋島可是日本最早能燒制出白瓷的地方,不過他出產白瓷的年代,大概要追溯到18世紀早期,那時候咱們中國早就已經能夠生產出白瓷好幾百年了。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最早應該是誕生於北宋以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不過那個時候,因為燒制瓷器的胎土含雜質較高的緣故,咱們最開始的時候,也不能燒制出純白的瓷器。
所以一直到了北宋的早期,咱們才因為找對了瓷土,才能夠燒制出最早期的白瓷,不過那時候的白瓷,也是廣義上的白瓷,和明清時代的白瓷的質量,可以說是相距甚遠。
金沐晨最早收藏的那件金裝定器,就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燒制出的白瓷的典範。
不過那時候的人審美也和後世人不同,那時候宋朝的皇家,都比較喜歡那種天青色的瓷器,所以在宋朝的時候,那種豌豆清,或者天青色的瓷器,才是主流。
真正改變中國人對瓷器審美觀念的時代是元代,因為元朝的的皇帝們比較喜歡,那種青花瓷器,而這種瓷器需要在白瓷底胎上上釉,所以中國燒制白瓷的技術,在這個年代才開始突飛猛進,後來到了明清時代,更是將白瓷的燒造技術,發展到了巔峰。
而這也剛好成為了景德鎮發展的最黃金時期,到了後來明清時代,景德鎮的燒瓷技術,正因為元代時期的積累,從而一躍成為了中國的瓷都,奠定了在中國瓷器歷史上不朽的地位。
而在中國能夠燒制出白瓷底胎的年代,世界其他各地的人們,還根本沒有瓷器的概念,歐洲人這時候還在使用陶器。甚至很多蠻荒民族,還在使用木器。
而接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早的日本,這時候也根本就不能燒制出白瓷。
而日本人也一直想和中國人學習到底該如何燒制白瓷,可是卻始終不得其法,直到十八世紀早期江戶時代,日本人才在鍋島地區,找對了燒制白瓷專用的瓷土。於是從那時候開始他們才能夠真正的燒制出真正的白瓷。
而有了白瓷作為底胎,日本的制瓷技術。才開始進入了真正突飛猛進的年代,也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日本的瓷器,才開始衍生出了自己真正的獨特藝術風格。
所以鍋島,對於日本人而言,尤其是日本的制瓷界而言,可是有着舉足輕重的地位的。
金沐晨這次『收藏』的這件,色繪櫻花圖皿,就是鍋島地區。在掌握了真正的燒制白瓷技術之後,真正燒制出來的第一批,帶有明顯日本風格的瓷器。
碩大的櫻花樹,一整棵都被畫在了瓷盤上,顯得啥事漂亮,非常能體現當時日本制瓷大師的藝術功底。
雖然已經無法考證,這件瓷盤到底是出自那位制瓷大師之手了。但是光是靠這次盤出產的地區,和歷史年代,這隻瓷盤就已經足夠被日本人奉為國寶了。
不過現在,這件日本最早期的國寶級瓷器,已經落入了金沐晨的手裏,日本人今後再想看。可就不像現在這麼容易了。
收藏了這隻瓷盤,金沐晨直奔下一個目標,這一件目標也是金沐晨在早之前的踩點的時候就看好的一件作品。
這件作品比起之前那兩件瓷器,可以說更能代表日本瓷器的特點,名字就叫做色繪櫻樹圖透缽。
聽名字就能感受到這間瓷器的禪意,但其實這件瓷器雖然叫缽,可卻並不是和尚們用來吃飯化齋用的飯缽。而其實是一隻日本的貴人們品茶的時候所使用的茶碗。
這隻碗大概有十公分高,五公分粗細,上寬下窄,是白瓷為底,碗身上繪製了好幾顆櫻花樹,而在碗口的位置,則星星散散的佈置着有十幾個不規則的孔洞。
而這些孔洞所在的位置,就剛好是那些櫻花樹的櫻花花蕊所在的位置,看起來讓人感覺是別具匠心。
整隻碗造型格外的漂亮,可以說是獨具匠心,光是看這隻茶碗,就能讓人有一種心曠神怡,空靈通透的感受。
如果用這隻茶碗衝上一杯茶水,透過這碗口的孔洞,看着茶碗裏淡黃色的茶湯,會別有一番風趣,和愜意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