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
小
中
大
能更快的溶解。
與此同時,就是對設備進行調試,保證能實現製造出對應電壓、磁場以及溫度的特殊環境。
在整個實驗的過程中,王浩一直都待在操作間裏,仔細查看每一個步驟,碰到不太理解的還會詢問一下。
這樣就能夠詳細了解整個製造過程。
第三天下午的時候,實驗就已經結束了,他們在容器里成功製造出了顆粒性材料,但冷卻後也只得到少量的粉末狀材料,大多數還是粘合在一起,或者乾脆沒有任何形態。
「成功分離的只是少數。」
「我們認為主要原因還是在攪拌棒上。」楊雲和說道,「我們討論過讓扇葉分佈更密集,再把中心軸的轉速增加一倍,也許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顆粒。」
王浩點頭道,「確實和攪拌棒有關。」
他的話音一個轉折,說道,「但我認為,並不是讓扇葉分佈更密集,而是要減少葉片數量,還有,中心軸轉速也要降低。」
「減少數量?降低?」
楊雲和滿是不解。
曹東明和曲貴也很不理解,他們同樣認為粉末狀顆粒數量少,是因為『攪拌不充分』所導致。
如果增加了葉片數量,再提升中心軸的轉速,就能得到更多的粉末狀材料。
王浩道,「我看了整個實驗過程,每一個工序我都看了,整體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最後得到的粉末顆粒卻很少。」
「所以問題一定是出在最後的攪拌器過程上。」
「超導金屬溶液是沒有問題的,攪拌的強度也足夠高。那麼你們想沒想過一個可能,或許並不是攪拌不充分,而是攪拌太充分了。」
「那些已經被分離的粉末顆粒,在更加充分的攪拌下重新粘合在一起……」
他說的指向一大團黏在一起的金屬,說道,「如果你們觀察這一團金屬,就會發現它是由一個個小顆粒組成。」
「大部分小顆粒,都具有半拓撲結構。」
說到這裏,已經足夠了。
楊雲和、曹東明以及曲貴不約而同的看向那一團金屬,曲貴幹脆走過去把金屬放在設備下方,利用設備的放大器觀察起來。
這是直接的放大觀察,倍率就沒有那麼高,但還是能看出金屬確實是由一個個顆粒組成的。
楊雲和也過去看了一下,他有點不願意相信。
王浩否定的是他的判斷。
如果王浩的說法是對的,就證明他的判斷是錯誤的,他也忍不住小聲都囔一句,「也許不是半拓撲結構的顆粒呢?」
「很多材料放大來看都是這個樣子的……」
這個說法也有道理。
但是,曹東明和曲貴更願意相信王浩,而且具體情況也能觀察得出結論,他們馬上讓其他人給那團金屬做切片研究,只要放在更加精密的設備下觀察,就能知道微小顆粒具體是什麼形狀了。
在真正做切片觀察以後,實驗人員還做了一張放大的圖片,圖片顯示了十幾個微小顆粒的形態。
很明顯。
王浩是正確的。
「這些就是半拓撲形態的顆粒,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分離出來了,只不過攪拌的動力過大,讓它們黏合在了一起。」曹東明總結說道。
王浩則是道,「這個和磁場也有關係。」
「你們的磁場設計是朝着兩個方向的,我認為可以試着採用豎直圓形磁場佈局,讓磁場方向和攪拌方向保持一致。」
「這樣一來,小顆粒就不容易粘合在一起。」
王浩又提了一個建議。
這次楊雲和不說話了,因為結果已經證明他是錯誤的,但是他對實驗還是非常積極的,馬上就和團隊其他人研究去除扇葉,同時也對攪拌容器進行改造。
曹東明則找到其他人,一起改造磁場發生裝置。
雖然不能快速磁場變成完善的圓形佈局,但把控讓整體順着攪拌方向還是沒有問題的。
一天後,研究組進行了第二次試驗。
這一次不用做什麼前期準備,他們用現有的材料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