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王朝更迭

第2章關係的混亂

阅读页设置
背色

  

  

  

  

  

  

  

  

字體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書架 下一章

頗多維護的孔子,他的父親也只是低級貴族出身,而孔子卻一度當上了魯國的司寇,位高權重。

    隨着選官制度的改變也造成了俸祿制度的變化,原本宗法制能夠與井田制度相聯繫,用分封土地的方式來發放俸祿,然而隨着做官人數的增多,商品經濟的興起以及土地的私有和買賣,土地明顯不夠分配,因此便改成了以糧食為支付手段的穀祿制。

    詩經中寫道「價人為藩,大師維垣,大邦維屏,大宗維翰,懷德維寧,宗子維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這句話用充滿再美的語氣,將宗法制度比喻成堅固的城牆,然而在春秋時代,這座看似牢不可破的城堡卻被時代的洪流衝擊的已經破敗不堪。

    武王伐紂,牧野一戰滅掉商朝,建立了西周王朝,為了鞏固統治,西周統治者按照宗法制的原則,將土地分封給周王室的子弟以及有功之臣,武王周公,成王時期,陸續封賞了71國,隨着周王朝的擴張和貴族子弟增多,諸侯風國日益增多,到春秋時竟然有所謂的千八百國的說法。當然在這千餘國之中必有大小國而且其名木業並非全部在如此當然在這千餘國之中必有大小國而且其名目也並非全部載於史冊,史學研究者統計了春秋作戰的記載,其中共有148個國家,而較大的國家則有其齊,晉,楚,秦,魯,曹,鄭,宋,衛,燕,陳,蔡,吳,越等14國。

    之所以會出現諸侯國數量逐漸減少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在西周時期的分封制中,對諸侯的管轄範圍成為邦域。並有嚴格的限定,諸侯不能隨意變更或離開領土地,但是諸侯的幫助畢竟有大有小,從而造成了諸侯的國力有強有弱,隨着時代的發展,一些領土廣袤,治理有方的諸侯國其影響力逐漸橫跨幫域擴展到其他地方,構建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在強國勢力範圍內的小國家都成為了附庸,或者乾脆為大國所滅,這種情況在西周時期就已經有了,而到了春秋時期,隨着周王室的勢力衰微,已經不能有效管制諸侯國之間的事務,於是野心勃勃的諸侯國之間往往爆發着激烈的兼併戰爭,小國淪亡的情況就更不用說了,據清代學者顧棟高統計,春秋時期齊國兼併10個國家,晉國兼併18個,國家齊國兼併12個,楚國兼併42個,還像魯國這種中等諸侯國也兼併了9個,宋國則兼併了6個。

    跨國泰山,魯國就位於齊國的西南角。魯國原本是周公的封地,和周王室關係親密,因此也享受着特殊待遇,詩經中有這樣詩句。「王曰叔父,嘉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啟而宇,為周室輔」

    位於南部的是楚國楚國的先祖熊澤,據說是祝融的後代,雖然經過周文王的冊封,但由於地理位置游離於中原之外,一向被中原各國視為蠻夷予以排斥,可是這是這個蠻夷在周昭王,穆王時一度與西周王室打的難解難分,逼得周王是在南方冊封申國,作為防備楚人的前哨站,到春秋初期,日漸強大的楚國,乾脆自行稱王和周天子平起平坐起來。

    位於西部的是秦國,秦國和楚國一樣,雖然號稱是名門之後,秦國國君據稱是大禹治水的主要助手伯益的後代。因地處偏遠而被視為戎狄,直到秦襄公時期,是逢平王東遷,而秦襄公出力頗多才正式被封為諸侯,隨後又接收了西周的王室故地,從此逐漸成長為一方霸主。

    位於北部的是晉國和燕國,晉國是周武王之子周成王的幼弟唐叔虞的封地,原本稱為唐國,後來,因為晉水的原因改稱為晉國,平王東遷時晉國也曾參與其中。春秋時期,晉國長期陷於叛亂,還出現了小宗滅大宗的情形。儘管如此,晉國的國力始終很強,在春秋政治舞台上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晉國的東北是燕國,燕國的始祖是和周公旦齊名的召公。燕國地處東北,本來地勢就偏遠,不過幸好是周王室的嫡親子孫,所以才沒有被中原諸侯所排擠不過受到地理位置的影響,燕國在春秋時期也沒有什麼太大動靜。

    而在中原地帶,也就是現在的河南一帶,臨近周王室的諸侯國更是眾多形成犬牙交錯之勢。其中比較大的首推鄭國,其實鄭國立國,是由周宣王冊封其弟王子有而形成,王子有頗有政治眼光在西周末年的大亂中,他提前就轉移了封地的財產和人口,因此鄭國不但沒有受到損失,反而因為在平王東遷時出力頗多,地位提升成為春秋初年中原地帶的強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上一章 首頁 目錄 加書籤 下一章
相關:    我的一九八五  命中注定的明日方舟  全球首富:神級再造系統  我道侶修習了替生術  
同類最熱
搜"歷代王朝更迭"
360搜"歷代王朝更迭"
語言選擇